中国应急物流政策研究(上)
宋则,孙开钊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北京市 100836)
摘要:在应急物流的体制、政策和预案问题上,我们必须遵循成本—效能原则,按照效率最高、效果最好、成本最低的总思路进行全面科学合理的系统化设计,并进行事后的评估和改进。为此,要建立信息化、精确化、高效率、低成本、快捷灵敏、安全可靠的应急物流管理体制,切实加强应急物流的组织管理和信息化建设,加强应急物流的成本—效能分析和数据库建设,加强应急物流通道建设,建立专业化的应急物流指挥体系和完善的应急物资配送体系。同时,中国迫切需要探索一条减少实物储备和静态储备,以最小实物储备量和最大能力储备量,来最有效地应对最复杂突发事件的新路子。
关键词:应急物流;管理体制;政策研究
随着各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大气环境、地质环境恶化,各类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日益频繁,甚至日趋常态化,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惨重的财产损失。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具有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等特点,面临的资源、环境和生态压力更大,自然灾害防范应对形势更严峻复杂,应对突发事件的任务更繁重。据2005年中国首届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建设高层论坛报告,中国每年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逾百万,经济损失高达6500亿元人民币,占当年GDP的6%。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和汶川大地震的损失更为严重。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严密防范和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要害问题。其中,构建应急物流体系是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保障和有力支撑。因此,如何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高度重视应急物流,创新管理思维,建立信息化、精确化、高效率、低成本、快捷灵敏、安全可靠的应急物流管理体制,已迅速提上各国的议事日程,也是中国面对的紧迫问题。(未完,详见附件)
资料来源:中国流通经济2010年第4期 第19-33页
转载时间:2013年0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