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急物流政策研究(下)
宋则,孙开钊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北京市100836)
摘要:在应急物流的体制、政策和预案问题上,我们必须遵循成本—效能原则,按照效率最高、效果最好、成本最低的总思路进行全面科学合理的系统化设计,并进行事后的评估和改进。为此,要建立信息化、精确化、高效率、低成本、快捷灵敏、安全可靠的应急物流管理体制,切实加强应急物流的组织管理和信息化建设,加强应急物流的成本—效能分析和数据库建设,加强应急物流通道建设,建立专业化的应急物流指挥体系和完善的应急物资配送体系。同时,中国迫切需要探索一条减少实物储备和静态储备,以最小实物储备量和最大能力储备量,来最有效地应对最复杂突发事件的新路子。
关键词:应急物流;管理体制;政策研究
四、完善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思路与建议
1.高度重视应急物流的重要性。严密防范和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已成为各国应急管理机构关注的重要问题,应急物流体系是其中的重要保障和有力支撑。因此,必须明确应急物流、应急储备的重要性及其公共服务功能与公共财政性质定位。古语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应急物流就是应对突发事件的“粮草”,必须有预案、有储备,“储得下、调得动、用得上”,该投入必须由各级财政足额投入,绝对不能含糊,更不能弄虚作假、缺斤短两。同时,要讲究科学合理,安排适度,绝不是多多益善。
2.成本—效能原则是构建应急物流体系总思路的核心。我们的一个基本思路始终是成本—效能分析评价同样适用于应急物流。应急物流中的所谓“不惜一切代价”或“全力以赴”不应被误解,而必须建立在事先科学设计基础上,绝不意味着在关键时刻的慌乱决策、匆忙上阵、不顾效果、不计后果。可以说,正确处理紧急时刻的不惜代价与平时构建应急体系时的“效能—成本安排”,精打细算、精心设计这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各国都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受稀缺公共资源和有限公共财力的制约,在应急物流体制、政策和预案方面,必须更讲究成本—效能原则,按照效率最高、效果最好、成本最低的总思路进行科学全面合理的系统化设计,并据此进行实战后利弊得失的评估和改进,这一点对中国显得尤其重要。(未完,详见附件)
资料来源:中国流通经济2010年第5期 第11-14页
转载时间:2013年0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