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流成本前沿问题考察报告(下)
宋则 常东亮
(续上期)
(二)国内外对中国中观物流成本的研究
根据上一部分的讨论,中观物流成本是指通过调查统计,得出的行业平均物流成本数据。这一指标在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应用非常广泛,不仅统计涉及的行业很多,而且持续的时间较长。美国Establish咨询公司就是一家统计行业物流成本,并对外发布《物流成本和服务数据库调查》报告的专业机构。迄今,该公司已经积累了包括30个行业,长达28年的基础数据。
在中国,物流成本的数据因经济部门不同而不同。吉布森(Gibson)2001年研究指出,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行业物流成本比欧洲平均要高20%,中国的企业平均物流成本可能占了制成品总成本的30%一40%。另一个来源则认为,“与供应链有关的成本可能是中国批发价格的30%一40%,而相比之下,美国只有5%一20%。”香港贸易发展理事会(2002年)也提到了一个评估,它认为中国的企业物流占了生产总成本的40%,占了整个生产周期时间的90%。
在物流部门中,关注的一个重点是货物破损率。据报道,就快运消费品而言,中国的破损率是5%,而发达国家大大低于1%。布瓦约(Boillot)和米歇朗(Michelon)2001年对中国企业物流成本进行了分解。他们的报告说,与运输活动的21%相比,损失和破损占了总成本的48%。他们引用了行业估计的数字,即把目前管理物流的做法改成签定小合同,物流总成本就可以下降37%。在他们的评估中,所出现的成本下降大部分都归因于减少了损失和破损。此时,管理费可能增加,反映了—就时间和经验而论—更高水平的管理投入需要更高的成本。
目前,国内尚没有机构建立分行业或分产品的物流成本参考标准,主要原因还是企业对物流成本的概念和统计方法缺乏了解,即使调查也不会取得有效的样本数据。虽然国内学者定量分析的能力比较薄弱,但依据对中国物流运作的整体把握,仍然形成了一些颇有价值的定性分析成果。比如,认识到影响中国物流成本的主要环节在于制造业。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2004年2月16日公布的统计显示,2003年中国内地社会物流总值近30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占社会物流份额最大的是工业品物流,总值约为25万亿元人民币。以工业企业为主体的流动资本周转速度放慢,导致巨额资本占用,这是中国物流成本过高的一个根本原因。惠普公司前董事长兼首席执行管卡莉·菲奥.丽娜女士2002年12月10日在北京召开的惠普采购论坛上发表演讲时认为:中国制造业的供应链成本高以及物流企业管理分散正在影响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这与我们的意见不谋而合。
当然,随着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壮大,及企业物流成本理念的逐步深入,通过问卷调查或抽样调查的方式,建立作为标准或基准的中观物流成本体系,将是必然的选择。
(未完,详见附件)
资料来源:《财贸经济》2005年第8期 第58-62页
转载时间:2013年0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