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jpetr2009@126.com 010-6543-6703
山东省现代物流业信息化发展规划
山东省现代物流业信息化发展规划
2009--2011年)
 

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基础保障,通过在物流领域的各个环节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使得快速、准确的信息流贯穿于物流过程的始终,可以全面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对于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我省现代物流业整体素质的有效提高,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总体部署及《山东省现代物流业振兴发展规划》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省物流信息化建设步伐持续加快,物流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高,有力推动了现代物流业规模不断扩大和服务不断升级,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物流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通过近年的推广普及,目前,我省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中:90%以上建立了内部局域网、接入了Internet75%针对单独应用需求,建立了办公自动化等单点应用系统;20%针对部门级业务流程或管理职能,实施了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信息系统;5%针对物流业务综合管理需要,实施了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等企业级的信息系统。部分面向园区、行业、中小物流企业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已经开始运行。

 

2.现代物流信息技术逐步应用。信息网络技术、无线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卫星定位技术(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条码技术、电子标签技术(RFID)、智能仓库技术、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自动分拣技术等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逐步应用,实现了物流信息的快速传递、加工与管理。

 

3.物流信息服务产业快速发展。全省从事物流信息技术和产品开发、生产和服务的IT企业超过200家,2008年销售收入超过15亿元。中创高速公路信息管理、海信仓储物流管理、兰剑货物自动分拣等一批物流信息技术产品、软件在全国领先。从事物流信息技术支持和服务的企业规模迅速扩张,经济效益大幅提高。

 

4.物流信息化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我省于2006年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关于推进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流通业的意见》,要求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为物流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同时,物流信息化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行业基础性工作也已经启动。

但是,我省物流信息化的总体发展水平很不平衡,集成化、一体化的物流信息系统应用水平普遍较低;物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相对滞后,公共服务平台发展缓慢,部门间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亟待加强;物流信用体系不完善,制约了物流领域电子商务的发展;物流信息技术支撑力度还需进一步强化。

 

(二)面临形势

在政府引导、行业竞争、企业发展和客户要求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我省物流业信息化投入和应用水平持续增长。但是,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物流行业影响的逐步显现,原本已进入快速发展轨道的物流信息化进程受到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由于物流需求减少、企业效益下滑、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影响,物流业企业加强了包括信息化在内的成本控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物流信息化的发展。

当前形势下,危中存机,也给物流信息化发展带来了机遇。一是物流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电子商务和公共物流信息服务的需求增加,同时更多企业将采取IT服务外包或IT租赁等方式进行信息化建设,扩大了信息化需求。二是国际金融危机下,用户将对物流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推动物流企业提高效率、优化业务,从而需要更全面的信息化支撑。三是为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国家和我省都出台了一系列引导支持政策意见和保障措施。这些都将为物流信息化市场带来更多的机会,有利于推动物流行业信息化建设尽快回到快速发展的轨道上来。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部署,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为切入点,加快利用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营造有利于物流信息化发展的政策环境,促进物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我省现代物流业整体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坚持立足当前与谋划长远相结合,实行统一规划和分类指导,促进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形成领导有力、体制合理、发展协调的物流信息化建设新格局。

 

2.政府推进,企业主导。引导物流企业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技术推广,利用信息技术对物流的各个流程进行改造提升,促进传统物流方式向信息化支撑下的现代物流方式转变。

 

3.突出重点,加快应用。紧紧围绕我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把现代物流业振兴发展的关键环节作为重点,确定物流信息化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以应用促发展,以发展促应用。

 

4.资源整合、互联共享。有效促进网络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利用,打破条块分割,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互联互通,消除“信息孤岛”,形成集约、高效的物流信息化发展模式。

 

(三)发展目标

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到2011年,我省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中,95%以上建立内部局域网,40%以上实施促进流程优化的信息系统,10%完成企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在现代物流业深入应用,物流领域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物流信息化有效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保障物流安全。

物流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取得明显进展。实现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建立信息交换机制,制订信息共享标准。完成省级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并依托省级平台培育一批面向重点物流区域、物流节点、物流园区、专业市场的公共信息平台。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物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交换共享。

开发基础信息,利用信息技术为业务流程服务并实现业务流程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与共享,为企业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开发知识信息,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数据库或数据仓库中数据进行分析,把存放在企业数据库与数据仓库中的业务数据转变为可利用的信息,实现业务流程与管理流程的优化;开发关系信息,通过对上下游企业和客户对企业的信息反馈服务来提高供应链的协调性和整体效益;开发门户信息,以联盟为理念,以整合为目标,建立基于物流资源整合的公共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加强企业内部各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和共享,促进企业综合物流管理体系的建立。

建立物流信息采集、处理和服务的交换共享机制。构建以信息平台为核心的全省物流信息共享体系,逐步实现各级物流信息平台之间、物流信息平台与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之间、物流信息平台与各类物流基础数据库之间的信息交换和互联互通。

 

(二)建设与国际接轨的区域性物流信息化基地。

根据我省物流发展区域布局规划,重点推进以青岛为中心的港群物流区、以济南为中心的鲁中物流区、以临沂为中心的商贸物流区、以德州、滨州为中心的鲁北物流区、以济宁为中心的鲁西南物流区的区域性物流信息化。

济南、青岛等2个国家级物流节点城市,东营、烟台等6个省级物流节点城市,淄博、枣庄等9个地区性物流节点城市,章丘、胶州等28个县级物流节点城市,加强对物流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指导,完善各类信息化服务实施,建设技术先进、性能规范、共享能力强的区域性物流信息系统和物流信息平台,使其成为我省物流信息交换枢纽和数据共享中心。

沿海地区重点发展港口物流信息化,构筑畅通的海运、铁路、公路、航空信息系统,为建设辐射东北三省和韩、日、朝等国的国际化物流与商贸基地提供信息化支持;内陆地区重点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服务“三农”信息化建设。口岸城市要加强“大通关”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推行一站式服务形式,提高通关效率。

 

(三)加快物流园区和专业市场信息化管理与服务。

物流园区和专业市场要利用信息技术整合物流园区内部的业务流程,在园区和市场物流整体规划战略框架下,向园区入驻企业提供物流信息发布、物流信息查询、服务信息查询、电子商务、安全认证、软件租赁等信息化服务,执行园区和市场管理功能,从而为入驻企业提供良好的信息获取、信息沟通手段,提升园区和市场的管理服务水平;通过向入驻企业提供基于互联网的软件租赁服务、与企业信息系统互连或其它数据采集方式,收集入驻企业的物流业务信息,逐步实现物流业务信息的上传,为物流信息资源的集中和整合创造条件;鼓励物流园区、专业市场信息系统与企业信息系统、各级物流信息平台之间实现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实现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融合互通。

 

(四)推进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应用的深度和广度。

鼓励企业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广泛应用条形码、智能标签、无线射频识别(RFID)等自动识别、标识技术以及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发展第三代数字通信技术(3G)、可视化技术、货物跟踪技术,加大对RFID和移动物流信息服务技术应用的支持力度,积极开发和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NSS)、地理信息系统(GIS)、道路交通信息通信系统(VICS)、不停车自动交费系统(ETC)、智能交通系统(ITS)、运输调度优化系统等运输领域新技术,鼓励企业采用仓储运输、装卸搬运、分拣包装、条码印刷等专用物流技术装备。

鼓励企业综合运用物流自动化技术、软件技术和物流管理理念,将信息技术与流程管理相结合,实现以生产企业为重点的供应链管理和业务协同。推动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技术手段的集成应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和专业化。发展商贸物流信息化,重点建立连锁配送信息系统和共同配送信息平台。在农村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农资物流、农产品物流和农村消费品物流的发展。

 

(五)加快城乡现代商贸物流信息化。

借助信息化手段,创新城乡现代商贸物流发展模式。在建立城市超市连锁经营体系的过程中,引导连锁经营企业建立连锁配送信息系统和共同配送信息平台,形成集中分销、优化配送、快捷环保、网络体系完整的城市商贸物流一体化运作模式。支持商贸集团、购物中心、连锁超市、社区商业等商贸零售企业在仓储管理、车辆调度等环节的信息化应用。支持重点农资连锁配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农资连锁配送系统,促进农资物流信息化的发展;依托重点农副产品批发中心,建立农副产品物流信息平台,推动农副产品的跨区域流动;加强农村和城镇商贸物流体系的信息交换和共享,缩小城乡差别,促进供应链网络覆盖农村,加快新农村建设。

 

(六)加快物流领域电子商务发展。

推动电子商务在物流领域的应用,依托省级电子商务平台和网上支付平台等,积极开展网上订货、网上配货、银行卡结算等业务,使物流业务逐步实现网上交易;加强信用评估与诚信机制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制度,初步建立全省物流信用体系,建立物流服务的信誉等级制度。与金融部门联合,实现代收货款银行转账,保障物流资金安全。充分运用数字签名和信息认证技术,保证交易信息安全。

 

(七)完善物流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的互联互通及资源共享,形成多方位、立体化的物流信息资源共享服务体系。完善覆盖全省的宽带互联网络,为物流、商流和资金流提供数据传输交换的网络基础平台。完善信息安全设施建设,提高基础网络的灾难备份和恢复能力,增强网络的安全可靠度。综合运用手工录入、射频识别、条码、磁卡、智能标签、EPC系统等多种物流信息采集手段,逐步建立和完善物流基础信息数据库。加快建设商务、金融、税务、海关、邮政、检验检疫、交通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和工商管理等行业和部门的基础信息数据库,为物流领域的信息化活动提供准确、权威、丰富的基础数据。

 

(八)建设物流信息服务支撑体系。

建设物流信息服务支撑体系,为物流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标准、人才、安全和信息服务保障。加大对物流关健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加强物流技术装备的研发与生产。积极参与国家物流信息类标准的规划和制定。鼓励在物流信息的采集、存储、传输过程中采用标准化的物流信息编码方式,促进信息共享交换。加强现代物流学科建设,完善物流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体系。支持信息服务企业向中小物流企业提供基于互联网的软件租赁服务,扶持一批物流科技企业和信息服务企业增强服务能力,尽快做大做强。

 

四、重点工程

(一)省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根据我省培育与完善物流服务体系的需要,联合交通、海关、工商、税务、银行等相关部门,整合商务、气象、检验检疫、边防、邮政、铁路运输、航空运输等行业和部门的基础物流信息,建设开放式的全省公共物流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形成我省统一的物流信息服务门户。推动政府部门、生产企业、物流企业、商贸企业和社会公众之间的物流信息交换共享,促进行业和区域发展,形成我省完善的物流信息化服务体系。

 

(二)面向重点物流区域、大型物流园区和专业市场的公共信息平台。

在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统筹规划下,构建全省5大重点物流区域的公共信息平台,及各节点城市的公共信息平台。扶持60个面向大型物流园区和专业市场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促进流园区向着规模经营、网络化运作的方向发展,提高园区物流运作效率,发挥园区的规模效益。促进先进的物流技术、设备和管理手段在区域物流和园区物流的广泛应用,推动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紧密结合。消除信息孤岛现象,实现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融合互通,提高区域和园区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三)物流基础信息数据库。

加快建设商务、金融、税务、海关、邮政、检验检疫、交通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和工商管理等行业和部门的基础信息数据库,为物流领域的信息化活动提供准确、权威、丰富的基础数据。结合综合运输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涵盖公路、航空、铁路、水运和管道运输的运力资源数据库,为多式联运的实施提供基础信息保障。建设应急物资和应急物流资源基础信息数据库,保证应急指挥调度平台的顺利实施和有效利用。

 

(四)一体化物流信息联动示范工程。

支持大型物流企业、商贸企业及制造企业之间的联动与合作,推动制造企业、商贸流通企业与物流企业信息系统的对接,建立双向信息交换平台,实现物流信息共享互动,构成业务协同的全程供应链管理。实施制造企业流程再造,发挥信息服务对制造业、商贸企业和物流业的支撑作用,推进工业化进程。推广海尔物流、利群集团等30个一体化物流信息联动示范工程,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商贸业与物流业的融合发展。

 

(五)物流电子商务示范工程。

支持大中型物流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系统建设,扶持面向中小物流企业的公共物流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电子支付平台,建立物流企业诚信认证系统。通过网上交易扩展业务范围,解决第三方物流发展中的货款支付难题,在物流基地、园区、生产企业、物流企业、商贸企业、个人用户间形成电子商务网络。建立物流领域电子商务安全保障体系,降低用户风险,保障物流安全。今后3年,选择20个物流电子商务示范工程进行重点扶持。

 

(六)物流企业信息化改造提升工程。

支持物流企业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业务流程,通过信息处理活动优化和改善各业务流程或管理职能的运行,推进物流企业、商贸流通企业实施部门级的信息系统建设。支持已实行业务流程管理和优化的物流企业、商贸流通企业针对企业的综合管理,实施企业级的信息系统建设,进一步跨越部门的界限,实现各个部门的数据和信息的互联互通,形成系统化的物流综合管理平台。扶持建立30个省级物流企业信息技术推广中心,同时为同行业企业的信息化工作进行系统的指导、咨询、评价及建设等服务。

 

(七)物流信息化新技术研究与应用工程。

加强物流新信息技术的自主研发,重点支持物流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开展货物跟踪定位、智能交通、物流管理软件、移动物流信息服务等关键技术攻关,提高物流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适应物流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趋势,启动互联网的前瞻性研究工作。支持数据挖掘、智能调度、供应链协同决策与高级计划等辅助决策方法的研究,提高物流企业决策水平。选择20家物流企业开展货物跟踪定位等新技术应用试点工作并逐步推广。

 

(八)应急物流信息化调度指挥工程。

建立应急物资生产、流通和运输信息系统,以便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紧急调用;建立多层次的政府应急物资储备信息系统,及时掌握物资储备信息;建立应急物流调度指挥平台,与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和国防动员信息系统有机结合,实现应急物流的调度和管理建设,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和协调。

各级、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调一致,坚持先规划后发展的原则,积极推进本部门、本地区、本单位的物流信息化建设。各市信息化主管部门要牵头协调发改、经贸、交通、铁路、民航、邮政、海关、质监等部门,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以我省物流信息化发展规划为依据,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和产业政策。各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园区、专业市场等要确定物流信息化改造重点环节,做出相互协调的发展安排,确保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用得上、推得开、见效快,促进经济与社会效益共同增长。

 

(二)加大物流信息化投入。

各级政府要根据《山东省信息化促进条例》,制定相关政策,支持物流信息化发展,引导鼓励企业加大信息化改造力度。加大政府对信息化的引导性投入,加强对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物流信息化工程项目的支持。科技三项经费、国债贴息项目、信息产业专项等要向物流信息技术改造项目倾斜,多渠道、多形式地争取国家关键项目的扶持资金。同时,在确保国家安全的前提下,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广泛吸收社会资本,发展多元投资主体,多渠道增加对物流信息化的投入。

 

(三)加强自主创新和对外合作。

  以物流产业振兴发展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大对物流信息技术科研的投入,全面提高物流信息化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物流信息化关键技术产品。加强与国内外大型IT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和吸收国内外促进物流信息化发展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方法,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提高我省物流信息化发展的质量与效益。

 

(四)推进物流信息化服务外包

鼓励中小物流企业采取信息化服务外包、租赁使用等模式,由专业的服务商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完成原先由企业内部承担的工作,从而使企业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市场应变能力、以及优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标。支持大型物流企业的信息部门成为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为本企业和同行业企业提供物流信息化支持和服务,推动物流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提高。

 

(五)强化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

加强高校培养物流信息化人才力度,强化现代物流学科建设,完善物流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体系,培养更多高质量的物流信息化人才。拓宽教育培训渠道,鼓励行业协会、物流企业开展多方面、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结合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对外交流,着力培养既掌握物流知识又通晓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物流企业对信息化人才的需要。

 

(六)发挥行业协会组织的作用。

积极推动行业协会的发展,充分发挥物流协会、电子商务协会、物流信息技术研究机构、信息化培训机构等社团组织和中介机构的作用,面向市场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制定相应的标准和行业规范,交流行业发展信息,沟通和联系行业内企业,做好物流信息化的有关咨询、培训和服务等工作。

 

 

责任编辑:唐尧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修班
  • 第二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师资研修班

    (2021年05月30日--06月04日)

  • 日本物流与供应链20讲(2020年第一期)

    (2020年11月21日始)

  • 北京秦藤物流沙龙
  • 关于发起举办“北京秦藤中日物流沙龙”的通告
  • 中日物流论坛
  • 中日商贸往来与物流体系建设研讨会

    (2016年03月27日)

  • 中日经贸关系发展与自贸区建设研讨会

    (2014年01月18日)

  • 中日经济往来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3年04月02日)

  • 中日经济交流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2年05月12日)

  • 中日冷链物流论坛
  • 第二届中日冷链物流国际论坛(2021)

         ---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10月29日--31日)

  • 第一届中日冷链物流发展国际论坛

         ---农产品 · 食品冷链物流与生活品质

    (2019年07月06--07日)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论坛
  • 第一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国际论坛

           ---供应链研究与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2021年04月16--18日)

  • 中日农产品流通论坛
  • 第一届中日农产品流通国际论坛(2021)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08月00--0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