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店法的由来与变迁
冯昭奎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
1995年,全国掀起连锁热潮。一时间,连锁超市、便利店呼啦啦冒出头来,如风起云涌之势。据统计,截止到去年底,全国共有连锁公司300家,网点6000多个,年销售额达80亿元。借此东风迅速兴起的是仓储商场与平价商店,北京、广州、上海等地不时可见新建或改扩建的商店开门迎客。其他新兴业态形式,如专卖店,也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相比之下,传统业态形式的经营状况却差强人意,尤其大型百货商场效益攀升迟缓或不升反降。这一现象已引起商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与探讨。
那么,现有条件下,新的业态形式是否会对传统业态形式产生强烈冲击呢?经过一番调查,笔者得出结论----
从瓜分市场购买力的角度衬,各种业态形式之间都存在竟争;考虑到市场定位与经营范围,传统业态形式,尤其是百货商场已受到挑战,并面临越来越大的威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进程逐年加快,促进了零售业的发展。近年来,全国各地商业网点建设速度快、数量大,尤其是经济较发达地区,各种业态的店铺频频亮相,提供给人们越来越多的购买机会。但目前大多数人的消费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尚未形成独特的消费习惯。价廉物美、方便实用仍是首位考虑因素。因此,街头小贩、家门口小店、附近的商场或专卖店、仓储商场,都是人们选购不同商品的目标。在同一商业街区,网点越多,购买力分流情况越严重,竞争也越激烈。这时,业态间的竞争很大一部分已转换为不同卖主或企业间的竞争了。
……
未完,详见附件
资料来源:《中国商贸》 1996年第08期 第13-14页
转载时间:2013年08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