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一)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
1.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依托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金融、税务、海关、检验检疫、交通运输、邮政等行业信息系统,以建立电子口岸、综合运输信息平台和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为突破口,加快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项目,统一信息采集标准,建立物流信息共享机制。政府提供部分启动资金,建设河北物流网综合信息平台,条件成熟后转入市场化运作。
2.推动企业物流信息化。
引导和支持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理念优化业务流程,开发和应用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管理等管理系统,实现物流管理的集成化和智能化,加快资金周转、降低库存、提高企业竞争力。鼓励和引导企业应用无线阅读识别(RFID)、条形码(BC)、智能标签、电子数据交换(EDI)、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道路交通信息通讯系统(VICS)、不停车自动交费系统(ETC)等新技术,提高现代物流信息体系的技术水平。立足于物流信息平台,引导物流企业大力发展网络系统,实现网络与用户、制造商、供应商、物流企业及相关的银行、财税、商检、海关等单位联结,对物流各环节进行适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全面提高物流服务信息化水平。
(二)推进物流标准化建设。
开展物流术语、计量与设施技术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运作模式与管理标准的普及工作,积极推动托盘、集装箱、各种物流装卸设施、条形码等通用性较强的物流技术和装备的标准化。加快推广普及国家各项物流标准,对国家标准尚未覆盖的领域积极引进和采用国际标准。
(三)完善交通运输网络。
1.加强交通网络建设。
以建立智能型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目标,协调发展铁路、公路、航空和管道运输,逐步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多式联运的现代运输网络。
陆路通道。
完善公路路网结构,构建“五纵六横七条线”高速公路网架,大力发展农村公路,改造升级干线公路,加快高速网络建设,形成市市通达高速公路、市县通达高等级公路、乡(镇)通等级公路的公路网络。到2010年,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840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到4500公里。加快铁路改造和扩能,建设和改造重点干线,实施大秦线扩能等重点项目建设,优化路网结构,加强既有铁路扩能提速改造,建设与国铁连接以及为大型企业服务的地方铁路和专用线。依托陆路通道,拓展和延伸运输服务和代理的业务范围,提高物流服务质量和效率。
海运通道。
调整优化港口结构,拓展港口功能,明确港口定位,形成唐山港、秦皇岛港、黄骅港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港群体系。重点建设曹妃甸港区矿石、原油、煤炭、液化天然气等大型专业化码头,改扩建唐山港京唐港区、秦皇岛港散杂货和集装箱码头,加快建设黄骅港三工程。增强港口的物流集疏、通关、加工增值等功能,建设一批立足于港口优势、服务于临港产业、辐射周边区域的综合物流园区。
航空通道。
合理布局省内机场,发展支线航空。完善改造石家庄机场和山海关机场设施,建设邯郸、承德、秦皇岛(民用)、张家口等支线机场,基本形成以石家庄为中心的干支结合的航线网络。大力发展国际航空货运和航空快递,拓展航空过境、中转和直达运输等各类服务。
管道运输通道。
发挥管道运输的独特优势,抓住国家调整能源布局的机遇,配合国内油气资源开发和油气进口,完善省内管道网络,加快发展天然气、石油、煤炭等各类管道运输。积极推进与陕京二线配套的省级天然气干线及支线建设,实现全省天然气管道的网络化,加快河间—石家庄原油管线、石家庄—太原成品油管线等项目建设,形成较完善的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管线网络。
2.有效整合运输资源。
加快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发展多式联运、集装箱运输、散货运输、航空快递等方式,推广应用厢式货车、集装箱、散粮车辆,开发使用专用车辆,加快集装箱中转站及散装码头建设,加强各种交通设施建设的衔接配合,提高运输速度和效率。积极发展散粮、散肥、散装水泥运输物流方式,建立大宗货物高效、低成本运输系统。优化城市交通管理,为配送车辆在城区的通行和停靠作业提供便利。
加快推进单元装载化,推行以托盘化为核心的单元装载方式。大力发展以托盘租赁为基础的托盘共用系统,减少多次倒换托盘造成的无效搬运、装卸作业,引进单元装载化物流机械,支持单元装载化物流设施建设。
(四)加快仓储设施改造升级。
加快现有仓储设施的改造升级,引导各类仓储企业按照国家中文码仓库的标准进行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快推广托盘、条形码、仓库货运平台、周转箱、各种物流作业、安全等技术标准。鼓励企业和有关方面采用标准化的物流计量、物流分类、物流设备设施、工具器具和作业流程等。鼓励和引导仓储和批发企业退出城市主城区。推进仓储设施运营的社会化进程,积极与工商企业共建供应链上的战略伙伴关系,满足工商企业“零库存”的要求。加强与运输企业、交通枢纽和物流园区等物流节点的合作,大力发展供应配送、销售配送、加工配送等一体化服务。
责任编辑:友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