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配送中心的发展趋势
许胜余
日本自1975年起,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内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人们对商品的品种、式样、质量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满足消费者的要求,工厂生产朝着小批量、多品种、新款式方向发展;商品趋于“短.小.轻.薄”,一个百货商店要经营几万种乃至几十万种商品。另一方面,为了适应不同消费层次的要求,零售业出现了一些新的业种,如便利连锁店、时装专卖店、跳蚤市场、量贩店、无店铺销售等,为商品流通提供了多样化的渠道。
生产、销售结构的变化,促进了流通环节的高效化和重新组合。化妆品、医药品、洗涤品等大型制造商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全方位地配置和拓展销售公司;食品等行业的大批发商则把地方性的批发商吸纳到自己的系统内,形成全国性的销售网络。与此同时,这些厂商和批发商都进一步改善其面向消费者的物流设施,特别在大消费区域的东京、大阪周围地区,相继建造了大规模的多功能配送中心和区域性的配送中心。
在大城市周围建造配送中心,最大的制约条件是用地问题。要有效地使用土地,必须搞立体化,而为了弥补劳动力的不足,又必须实现机械化。流通VAN是将制造业、批发业、零售业相关的商业信息,通过服务网络来互相交换的信息系统。通过流通VAN可及时组织销售活动。同样,生产厂也可通过流通VAN得到销售信息,探准市场竞争脉搏,以便指导生产、开发新产品,这也是生产厂求得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故配送中心作为“信息网络的节点”,必须实现信息处理计算机化,实现与制造商、批发零售商等联机联网。
配送中心的多功能化
商品的多品种、少量化,以及零售商店的多批次订货,对从订货到发货为止的物流全过程业务提出了高速化、高效化的要求。要求建立将收货验货、储存、装卸、配货、流通加工、分拣、发货、配送、结算及信息处理等作业集中进行的现代化配送中心,实现物流一体化。
在食品的生产流通领域里,由于方便食品产业的崛起,许多配送中心纷纷增加了食品加工功能,如位于横滨市的神奈川生协懒谷配送中心里,设有肉、鱼等生鲜食品小包装的生产加工流水线。在流通过程的储存、运输等环节,还需进行温度管理,增设冷藏、冷冻仓库。在日本,近年来一些大型制造商和批发商纷纷建造了许多“产.供.销”一体化的配送中心。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著名化妆品制造商资生堂的近我配送中心、东京配送中心旧本生协的懒谷配送中心和滩神户鸣尾洪配送中心。
资生堂的近曲配送中心由自动化立体仓库、自动拣选设备、自动分拣机和全程辊式输送系统组成,完成从接受订货开始,到把商品送到客户手中为止的全部销售物流工作。
……
未完,详见附件。
资料来源:《物流技术》 1995年06期 第31-33页
转载时间:20013年0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