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jpetr2009@126.com 010-6543-6703
对农产品冷链“最先一公里”的几点思考
对农产品冷链“最先一公里”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最后一公里”已是冷链行业老生常谈的话题,而最近随着中物联冷链委提出农产品“最先一公里”的概念,这个领域的话题也逐渐被行业内人士所关注。
 
    农产品“最先一公里”,我们定义为:农产品产地采摘后至移交物流运输之前,为了保持农产品质量、延长保质期,需要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包括预冷、分级、加工、包装及仓储等。
 
    当前,我国大量农产品流通成本过高,流通过程损耗严重,很大原因就是“最先一公里”问题没有解决甚至忽略。那么,如何解决农产品“最先一公里”问题,我们认为还是应从其本身涉及的几个组成环节入手。
 
    1、农产品预冷
 
    农产品预冷是指将采摘后的农产品温度迅速降温至最佳仓储温度的一系列工艺手段。该过程需要考虑不同农产品的特有属性,这关系到预冷方法的选择、预冷的完成时间、预冷的能耗等。
 
    预冷能够有效保证产品的口感品质、延长保存时间,使得流通过程中的冷链运输损耗大大降低。然而,大多数企业只算一笔账——只在乎使用冷链运输带来的物流成本增加,而很少计算冷链缺失条件下造成的农产品损耗费用。
 
    此外,产地冷库不仅要发挥预冷存储功能,还应向分级、深加工、标准化包装等功能升级转化,实现农产品加工中心前移,从而降低产品损耗及冷链运营成本(产地冷库用地成本和人工成本相对较低),同时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
 
    农产品“最先一公里”首先就是要解决产地冷库预冷问题。让地方性的优质农产品通过预冷手段“走得更远”,让更多人有可能品尝到舌尖上的美味。
 
    2、农产品分级
 
    农产品分级实质上指农产品质量分级,根据农产品的质量标准,按照垂直质量差异(口感、色泽、鲜嫩、大小、湿度等)和水平质量差异(消费者的主观偏好,如对白皮苹果和红皮苹果的偏好)对产品进行分级和归类,以促进产品销售的一系列活动。
 
    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模式,大小不分,质量不分,优劣混装,并没有进行必要的分级和去劣拣优,农户生产的优质农产品并没有卖到合理价格。实际上,多数农户对把猪肉分为瘦肉、排骨、五花肉和猪皮等分别出售认为合理正常,对农产品为什么并没有进行分级呢?
 
    我国农业尚未实现规模化,依旧是小农经营,在自动化分级尚未采用的情况下,即使要求农产品分级,由于是人工分拣,标准不一,农产品分级较为初级,增收效果不明显。因此,要实现我国农产品的优质分级,由“整体计价”转为按质量、大小、颜色甚至光泽等不同SKU计价,除了要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之外,更重要的是加大农业技术投入,加强农户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培养职业化农民,提高农产品栽培模式和栽培质量,提高优质农产品产出率,直接减少劣质产出,进而降低人工分检的灵活性,实现高级农产品分级。
 
    实现产地分级,农产品按不同类别分箱、分车进行冷藏运输,不仅提高箱、车的容积率,还可以降低运输损耗,减少物流成本,降低消费者对运输损耗的成本支付。
 
    3、农产品深加工
 
    广义的农产品加工业,是指以人工生产的农业物料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加工品为原料所进行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总和。狭义的农产品加工业,是指以农、林、牧、渔产品及其加工品为原料所进行的工业生产活动。
 
    作为高端物流的冷链物流行业,高投入成为限制行业发展的硬伤。根本原因是作为我国目前冷链主要服务对象的易腐农产品,多是低端产品,附加值较低,运输成本的投入甚至超过了产品本身的价值,并且目前消费者并不愿意为这部分成本买单。因此,发展农产品冷链最根本的是要进行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冷链运输标的的价值,降低运输成本在产品销售价值中所占比例。
 
    4、农产品标准化
 
    所谓农产品标准化,是指运用“统一、简化、协调、优选”的原则指导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全过程,通过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来优化农产品生产和经营的工艺流程及衡量标准。
 
    标准化农产品,要求其在种植、采摘等环节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执行。生长的土壤、水分、气候、生化药品含量,统一的采摘技术、工具均有明确规定。我国农产品,受制于规模、技术、资本、理念等因素,在农产品标准化上进程缓慢。
 
    5、农产品包装
 
    农产品“最先一公里包装”是对即将进入流通领域的农产品或农产品加工品采用一定的容器或材料加以保护和装饰。包装是农产品实现流通的重要环节。现代市场营销要求,农产品包装是特定品种、数量、规格、用途等的农产品包装,每个包装单位的大小、轻重、材料、方式等,应按照目标顾客需求、包装原则、包装技术要求进行,以保护农产品、减少损耗、便于运输、节省劳力、提高仓容、保持农产品卫生、便于消费者识别和选购、美化商品、扩大销售、提高农产品市场营销效率。
 
    冷链产品在包装上不仅要求具有保护、方便、利于销售,更强调包装的设计、材料的使用、包装的可回收性及与冷藏设备的兼容性。专业的冷藏包装技术,在产品质量保障、温控管理,提高冷藏车容积,降低运输损耗,实现“大路货”农产品向品牌优质高附加值产品的转变,均有重要意义。美国“新奇士”、中国“褚橙”,都强调包装在全链条的保障和增值作用。冷链市场发达的日本,用于水果和蔬菜的瓦楞纸箱的用量占瓦楞纸板需求总量的14%,这一需求量随着瓦楞纸箱轻量化和小型化的改进还将进一步提高。尽管我国冷链运输市场发展迅速,但冷链农产品的冷藏包装技术仍处于初级阶段,一方面冷藏包装并未引起冷链行业的重视;另一方面现在的冷藏货品包装多数仍是采用普货常温包装技术,并未使高端物流的效果显现出来。
 
    农产品的品质(标准化)、处理工艺(预冷、分级、深加工)、货物包装及冷藏仓储是农产品冷链的“早期质量”环节,是“最先一公里”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产品的“最先一公里”因相对远离消费者,消费需求传导至生产、供应前端并引起足够注意所需要的时间较长,从而造成其出现的时间比紧靠消费者的“最后一公里”要晚,但在整个供销链条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在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下,事前控制无论在控制效果还是控制成本上都是最优的。
 
    当前,冷链“最先一公里”与“最后一公里”市场还没孕育出大企业,但这并不能成为冷链物流企业不去追求创新的理由,未来“最先一公里”与“最后一公里”一定是创新的乐土。身处电商时代,资源对接与模式创新成为主旋律,农产品“最先一公里”与“最后一公里”冷链物流必将成为一片蓝海。           
 
    资料来源:中国冷链产业网
    转载时间:2015年02月02日
    转载地址:http://www.lenglian.org.cn/template/news/detail.aspx?id=20743

 
责任编辑:北京秦藤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修班
  • 第二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师资研修班

    (2021年05月30日--06月04日)

  • 日本物流与供应链20讲(2020年第一期)

    (2020年11月21日始)

  • 北京秦藤物流沙龙
  • 关于发起举办“北京秦藤中日物流沙龙”的通告
  • 中日物流论坛
  • 中日商贸往来与物流体系建设研讨会

    (2016年03月27日)

  • 中日经贸关系发展与自贸区建设研讨会

    (2014年01月18日)

  • 中日经济往来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3年04月02日)

  • 中日经济交流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2年05月12日)

  • 中日冷链物流论坛
  • 第二届中日冷链物流国际论坛(2021)

         ---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10月29日--31日)

  • 第一届中日冷链物流发展国际论坛

         ---农产品 · 食品冷链物流与生活品质

    (2019年07月06--07日)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论坛
  • 第一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国际论坛

           ---供应链研究与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2021年04月16--18日)

  • 中日农产品流通论坛
  • 第一届中日农产品流通国际论坛(2021)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08月00--00日)